此诗是刘禹锡被贬十四年后重新回到长安,故
2023/11/20 来源:不详本文由傲娇的谈历史独家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出现过一个名词,叫“文字狱”,大家对这个词应该都不陌生,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好多朝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。唐朝时期著名的大文豪刘禹锡,就因为一首诗得罪了当时的统治阶层,而后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贬谪生涯,这首诗的名字叫《游玄都观》。十四年后,刘禹锡重回长安,再次故地重游,又写了这首《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》。今天我们就深入解析下刘禹锡被贬十四年后,重新回到长安以后作的这首诗。
这首《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》是前诗续篇。诗前小序将作诗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,似一篇详细的背景说明。十四年前,诗人经历了十年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活后,奉召入朝,却因一篇畅快淋漓的赏花诗“语涉讥刺”,触怒权贵,再度被贬,这一去又是十四年。宪宗、穆宗、敬宗而后文宗,四朝天子四朝臣,朝廷官员不断变化,但唯一不变的是永不消停的政治斗争。
十四年后的今天,皇帝重召刘禹锡入朝任职。回到长安这个曾让他风光无限,也曾让他获罪再贬的是非之地,他有意重提旧事故地重游,看到眼前之景与往昔殊异,一蹴而就写下了这首《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》。骨子里的倔劲令他不改初衷,向打击他、嫉恨他的权贵挑战,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绝不因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的抗争精神,与生俱来的硬气更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大诗人刘禹锡燃烧一生、奔腾一世的倔强的战斗意志。
百亩广场,半是青苔,须知常有人迹的地方是不可能长出青苔来的。曾经人流如织,如今已荒无人烟,十四年前“如红霞”的满观桃花,待我重游之时“荡然无复一树”,顷刻之间,天壤之别。这转变好似黄粱一梦,又好似自己才从武陵人的桃花源里走出来……记忆中尚存着如桃花般得意于春风的权臣新贵,十四年前的那首诗,至今还心有余悸。
想不到重游故地,盛极一时的桃花已被寥寥“兔葵燕麦”取而代之,庭中残剩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赏的菜花,稀稀疏疏,参差不齐,在风中兀自摇荡。此地,就是不久前人流如织的地方,此景,却已是彼时极度繁盛后的荒凉。不由得让读者联想起第一首桃花诗中“无人不道看花回”“玄都观里桃千树”的句子,强烈的对比,在诗人巧妙的构思中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来。
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了更深一层的意思,“桃花”喻新贵,“种桃道士”自然是一心要培植桃树、护持桃花的人了,即打击当年政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。历时二十几年,这些当权者或隐退、或亡故、或失势,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原有的煊赫声势,不得不让位于其他人,这正是“桃花净尽菜花开”的真相,也是“种桃道士”“归去”所直接导致的结果。
恰逢此时,我这个饱受排挤打击的人,却被重新召回起用,是偶然,是必然?该喜悦,该怅然?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,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讽,字里行间不仅传达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,也让读者信服于他将继续战斗下去的伟大决心和勇气。
刘禹锡性格旷达,刚毅坚强,具有倔强的战斗意识,从不随波逐流,即使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也始终不屈不挠,时时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勉励自己。因此,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,刘禹锡的诗歌常常流露出激昂奋发的意气而较少衰飒颓唐的语调,正所谓“彭城刘梦得,诗豪者也。其锋森然,少敢当者”。所以他的作品风格和他的命运多舛不无关系,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一下,如果当时刘禹锡的官途一帆风顺,他还会写出这样激昂奋进的名诗吗?
参考资料:《刘梦得文集》
参考资料:《新唐书刘禹锡列传》
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系作者傲娇的谈历史独家原创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。